金壮龙: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2-10-06 10:07 浏览量:6221
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这为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业链更加健全,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加快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迈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创新和加强行业管理,强化战略谋划、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推动出台一批重大政策措施,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预警,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影响,着力解决行业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从2012年到2021年,以不变价计算,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尽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等的冲击影响,2020、2021两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依然达到6.1%,工业在稳定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2021年达到27.4%,较2020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制造业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个人计算机、空调、太阳能电池板、手机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国货物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2.9万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21.7万亿元,其中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12.8万亿元、6.3万亿元,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达到20%左右。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节能智能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千人汽车保有量由2012年的89辆提高到2021年的208辆。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备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我们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统筹补短板、锻长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产业链健全、产业体系完备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有力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工业基础能力持续提升。高速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等一批重点基础产品和材料实现规模化应用,部分领域基础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布局建设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24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22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安全稳定。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取得突破,各类要素有效支撑、产业链上下游相互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加速形成,工业母机等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弹性明显提升。针对近年来的“缺芯”“缺柜”等问题,着力打通断点堵点,芯片保供稳价成效显著,集装箱产量成倍增长,有力支撑我国汽车产业恢复向好和国际海运市场稳定,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作出了贡献。
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增强,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光伏领域多晶硅产量、组件产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风电领域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关键核心大部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风电机组产量占据全球2/3以上的市场份额;船舶领域全面掌握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自主研发设计技术,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
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由于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配套能力,我国能够迅速构筑起“防波堤”,在最短时间内做好疫苗以及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生产供应,不仅满足了国内需要,也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趋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制造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按照资产总值从大到小排序,制造业31个大类排名前五位的行业从2012年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转变为2020年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超过资源密集型行业跃居主导地位。
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8.6%、45%。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重点消费品标准国际一致性程度达到95%,中国品牌加速崛起并走向国际市场。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900万台(套),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2021年分别达到55.3%和74.7%,分别比2012年提高30.7和25.9个百分点,部分领域智能制造水平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重大成果,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分别下降28%和16%基础上,2021年进一步下降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分别下降35%和39.6%基础上,2021年进一步下降7%。2020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5.4%。
产业发展区域协调性进一步提升。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培育44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专精特新”企业的“集聚地”、重大创新项目的“承载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重点领域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步伐加快
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我们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
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在国际上首次一步实现火星探测“绕、着、巡”,“羲和”探日实现破冰之旅,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并网发电,C919大型客机研制成功并取得型号合格证,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列装,“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海沟成功坐底,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顺利交付,全球首台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正式投产,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投入工业性试验,新一代10万等级空分装置机组成功试车。
通用和专用装备领域。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填补空白,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批量投入运营,8万吨模锻压力机投入使用,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三大核心零部件打破国外垄断,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三代人工心脏临床应用,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智能六行采棉机研制成功。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领域。高端芯片设计、制造工艺水平加快提升,封装技术与国际主流水平同步,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居全球首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高性能纤维、超硬材料、石墨烯材料等研制取得突破,轨道交通、高技术船舶等领域基础材料实现国内生产,国产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广泛接种,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等肿瘤治疗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制造业创新迈上新的大台阶,进入“并跑”甚至“领跑”的行业和领域越来越多,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
制造业优质企业培育发展深入推进,企业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坚持把培育发展优质企业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保护和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与活力,制造业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大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大型工业企业资产从2012年的38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0.4万亿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21.44万亿元、23.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7.65万亿元、47.11万亿元。通信设备、电力装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领域涌现一批国际竞争优势突出的领军企业,73家工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28家。
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强化。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1万户,资产总额达到77.3万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已培育形成5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8997家“小巨人”企业和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超八成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配套专家”。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提高1.1倍、达到1.53万亿元,投入强度由0.77%提高到1.44%;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4.7万个提高到14.7万个,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占比由13.7%提高到3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从49万件、17.6万件、27.7万件提高到124.4万件、44.6万件、144.8万件。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名单,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我们深入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演进趋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信息通信业实现迭代跨越,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为凸显。
网络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光缆线路长度达到5791万公里,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均建成光网城市,光纤网络接入带宽实现从10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的跨越,累计开通4G基站近600万个、5G基站196.8万个,全国所有地级市和县城城区实现5G全覆盖。历史性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作出了贡献。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支持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从3个增加至19个,数据中心规模超过520万标准机架,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全球排名第二。
行业综合实力再上台阶。信息通信行业收入规模稳定增长、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从2012年到2021年,电信业务收入从1.08万亿元增长到1.47万亿元,移动电话用户数从11.1亿户增长到16.43亿,其中5G电话用户从无到有达到3.55亿户,约占全球四分之三,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高到73%。产业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移动通信、光通信领域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涌现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9家互联网企业进入全球市值前30强。
互联网应用加速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电子商务、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互联网应用全面普及,移动支付年交易规模达到527万亿元,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港口、矿山等行业领域加速应用,应用案例累计超过5万个,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活跃,赋能千行百业成效显著,有力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回望过去,成就辉煌,振奋人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催人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战略目标,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践行初心使命,坚定历史自信,强化政治担当,增强斗争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